「波蘭甲」(波蘭甲積分榜)
關于鎧甲的小系列一共五篇,此為第四篇,為方便閱讀,把鏈接都一并給出
一、
二、
三、
四、
五、
此外還有盾牌外傳一篇
在十字軍東征時代,歐洲騎士普遍選擇裝備輕便透氣的鎖子甲為主要護具,以鱗甲、札甲為輔。鎖子甲穿著舒適,可適應不同的身材,重量相對較輕便,是理想的防身護具。但鎖甲對鈍器的防護幾乎為零,對弓箭的防護力也不高,矛與盾之爭呼喚新型護甲的誕生。鋼鐵鎧甲的巔峰之作全身板甲,終于在14世紀初出現了雛形:半身鐵胸甲。
板甲的英文名為Plate Mail,顧名思義是由經過塑形的大塊板狀金屬制造而成的盔甲。到14世紀末,米蘭的工匠們制造出整體的鐵手套、護臂、護腿和大型護心鏡,作為鎖鏈甲和鱗甲、札甲的加強部件,靠皮帶固定在鎧甲主體上。15世紀初冶金技術和大型弧狀金屬件的鍛造技術的大發展,奠定了整體式鎧甲的技術基礎,鍛造工藝的提升又促成了鎧甲工藝的飛躍,15世紀成為板甲成型并發展的黃金時代。
板甲的防護力和同等重量下帶給士兵的靈活性為其他盔甲所遠遠不及,板甲還具備可冷熱再加工的便利性,是科技進步的新產物。先進的沖壓技術能對鋼板進行流水線化的塑性,大大提高了鋼鐵利用率,板甲的弧形表面可以卸開力道,隆起部分可通過形變吸收沖擊。板甲貼合身體,可將承重分布于全身,不會像披掛甲那樣甩來甩去,增加身體負擔。板甲的重量一般在15-30KG之間,相比于前時代的鱗甲和鏈甲并未增加太多的重量,反而獲得了全身防護的極大提升,殺傷板甲一般必須通過鈍器或破甲長戟的大力打擊,身著板甲的騎士們致死率不高,很多情況下在戰場上都以被俘告終,從而催生了另外一個奇葩的產業:俘虜贖金。大量的騎士們在不敵對手的情況下會選擇投降,然后就等著家族派人來支付贖金。
在板甲出現之前,無論是鎖甲、鱗甲還是札甲,由于其構成要件(小鐵圈、甲片等)過于零散導致加工和維修非常繁瑣,也難以加工強化。整體板甲即使在戰斗中受到打擊損壞,帶回來由鐵匠鍛造修補即可再次使用,因此一副好的板甲往往會成為家族的傳家寶,以至于歐洲許多貴族都有家傳的盔甲,其中大部分屬于板甲。而鱗甲或鏈甲在損壞或腐蝕后都需要重新拆裝,也不利于長期保存。
14世紀中葉英法百年戰爭形勢的逆轉,與板甲的發明與發展不無關系。板甲與英國長弓的對抗,被認為是“盾”超越“矛”的典型范例,也是板甲發展成熟的標志。
16世紀至17世紀初,板甲進入全盛時期,騎士們為了擊穿板甲而殫精竭慮,開發出大批古怪的新式武器。同樣得益于鍛造技術的發展,此時代已可造出輕巧的長劍,也是歐美電影里面非常常見的武器。長劍的比例、重量和形制達到了一個完美的平衡點,主要為雙手持握,也可單手作戰。由于板甲的發展普及使得個人防護已得到極大的保證,騎士們紛紛解放了持盾的左手,而更傾向于使用雙手武器。
上圖中從左開始,第一個是鎖子甲;第二張是十字軍東征時期的主流裝備,鎖子甲外面罩個印有家族徽章的布袍,由于鎖甲防護力不足,因此出現了關鍵部位用整體鋼板加強防護的演變,逐漸發展到全身板甲加可活動關節。由于板甲的防護力很強,刺穿鎧甲變得很困難,于是大鐵錘之類的鈍擊武器大顯身手,鎧甲可以被鈍器砸癟或把人震暈;到倒數第二張時,板甲的表面出現了很多加強筋,使鎧甲在相同厚度下能承受更大的重擊而不致變形。隨著火器的發展,交戰距離越來越大,沉重的板甲在戰場上的作用越來越低,因此逐步退化減少覆蓋面,拿破侖戰爭時期還有胸甲騎兵,之后更逐漸退化為一種裝飾品。
同時代的中國屬元明清時期,元朝由蒙古人創立,是胡服騎射的高級階段。元軍以高度的機動性和遠程弓箭攻擊來拖垮對手,對拖累行軍的重甲興趣不大,而裝備重甲的宋軍步人甲最終在元軍騎兵的攻擊下全軍覆沒,從此東方軍隊走出了重甲時代。明軍在實戰中普通士兵更多是輕甲或無甲,清朝逐漸裝備棉甲。清朝皇帝也曾經從西方傳道士手中得到過板甲,并進行了試穿,為什么這種頂級防具沒能在中國流行起來呢?
這一時期中國盔甲未能發展出板甲有多方面原因,但本質的原因是需求的缺乏。中國自宋代以來已經統一東亞大陸,缺乏強勁對手,除了幾次朝代變換外沒有發生長期的戰爭,軍隊大部分時間在享受和平,朝廷也不允許民間私藏武器。而歐洲千年以來列強之間戰斗不斷,國民尚武成風,騎士和貴族階層基本上屬于職業軍人,長期習武,戰斗時為領主負有出兵義務,中國的親王貴族則早已淪為生育機器,明末統計下來屬于朱元璋子孫后代達到數百萬之多。其次是歐洲基本上還是以專業武士階層之間的戰爭為主,而中國的戰斗規模宏大,臨時征召的壯丁較多,軍事素養和裝備水平不夠專業,也因此對于需要長期訓練的專業武器和防具的需求并不大。此外關于鋼鐵鍛造技術和工藝的原因也有,但是最本質的原因還是需求和發展動力不足,說白了就是用不上。
為許多人推崇的明光鎧實質上還是一種鱗甲,加入了大型鐵護件的保護,與歐洲板甲發展初期的情況相近。明光鎧如果繼續發展下去,有可能會使用更多的大型鋼鐵護具,然而轉折點發生在宋代。當歐洲重騎兵繼續發展更加堅硬的盔甲時,中國的宋朝由于失去了產馬地而只能回歸重型步兵和大型遠射器械,隨著宋朝的覆滅,中國進入長期和平為主旋律的年代,重裝鎧甲也失去了繼續發展的土壤,連明光鎧這類板甲的祖先也不再流傳。
問題來了,既然板甲這么牛,怎么讓蒙古騎兵修理成孫子?
讓我們回顧一下,“上帝的鞭撻”到底是怎么回事。蒙古西征分三次,尤以第二次西征到達的地區屬于歐洲腹地的中東歐,包括今俄羅斯、波蘭、匈牙利、奧地利和捷克等地,對手中也包括了條頓騎士團這樣精銳的日耳曼人軍事組織。此次西征發生的時間1238-1242年,正屬于條頓騎士團如日中天的時代,但此時歐洲的全身板甲尚未發展到高級階段,主要裝備仍為鏈甲和鱗甲,防護力方面尚未與其他文明拉開差距。而弓箭的巔峰反曲復合弓的典型就是“蒙古弓”,由于它的單位長度拉力非常強勁,可以做得很短卻不損失箭矢的殺傷力。在蒙古從草原崛起到一路南下和西征的過程當中,復合反曲弓為他們立下過卓著的功勞。
于是,蒙古輕騎兵又用打了就跑的方法,把騎士團的重騎兵們射了個半死不活,直到騎士們流干了血。位于今波蘭的西里西亞王亨利二世率領歐洲重騎兵迎戰蒙古軍,被此戰術擊敗后,亨利本人被俘獲并斬首,震驚了歐洲各國。然而,1242年大汗窩闊臺的死訊傳來,蒙古大軍全線撤回亞洲,東西方唯一的冷兵器交戰剛剛開啟序幕就永遠結束,給后人留下無窮的遐想和話題。
再打一百年,也許只需要五十年,待歐洲板甲發展起來,蒙古人還會有機會嗎?英法百年戰爭的故事興許可以解釋這個問題,這是發生在歐洲人之間的矛與盾之爭。1346年克雷西戰役中,英格蘭長弓手們將尚未全面升級到板甲的法蘭西騎士們射成了刺猬。由于弓的彈力和長度成正比,一把長弓比弓箭手的身高還要高,在長力臂的作用之下,長弓的射程就比法國人裝備的弓和十字弩都要更長,加上英國長弓所使用的錐頭破甲箭矢,使得法軍裝備的盾牌和盔甲都形同白紙。英軍在一定的距離上釋放足夠密集的大威力破甲箭,直接宣告了法國重騎兵的完結。從此法軍開始征召更多的平民步兵參戰,并挖空心思增強鎧甲的防護力,板甲就在此一時代獲得飛速的發展。
到1429年的奧爾良戰役時,平民出生的圣女貞德作為指揮官親自率領攻城,守城的英軍長弓手萬箭齊發,貞德冒著箭雨沖上城墻卻肩部中箭,然而貞德還能拔掉箭頭,忍著巨痛重新投入了戰斗,鼓舞了法軍攻克奧爾良城。這雖然是貞德本人的無畏精神所致,但是貞德的全身板甲給了她“拔掉箭頭”的可能性,而不是被長弓洞穿。發生在13世紀到15世紀這三百年的弓與甲的恩怨史,正體現了矛與盾的此消彼長,從此以后,社會結構和科學技術都進入了加速度發展的大時代。
值得一提的是,自魏唐開始興盛的中國佛教在全國各地建設了大量寺廟,供奉佛祖和他的子弟們,在山門口護衛的四大金剛雖然多為印度人面貌,其鎧甲卻屬于中國式,尤其是跟塑造者所處的時代一致,多為明光鎧,這是了解中國鎧甲巔峰之作的最直接的方式。
日本戰國時期也有引進歐洲板甲護具,但只是少數新潮的大名的玩具,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和幕府開創者德川家康都有牛皮哄哄的南蠻護甲,并未在實戰中檢驗。關于日本鎧甲,有必要重新開帖。
關于古代鎧甲的故事告一段落,雖然防御冷兵器的古代鎧甲已經過時,但可防御槍彈的現代護具并沒有離開人們的視線,各種防彈衣和防彈裝具仍屬于研究熱點,下一章節再來分享。
敬請關注燃燒的島群(http://www.biku.net)
關于鎧甲的小系列一共五篇,此為第四篇,為方便閱讀,把鏈接都一并給出
一、
二、
三、
四、
五、
此外還有盾牌外傳一篇